集团新闻

宗馥莉归位娃哈哈:以宏胜总裁身份重启品牌协同

10 月 23 日,娃哈哈内部传来关键消息:此前因商标纠纷辞去集团董事长职务的宗馥莉已重返工作岗位,此次她的身份并非集团高管,而是以宏胜饮料集团总裁之名统筹相关业务,同步释放出 2026 年继续沿用 "娃哈哈" 品牌、暂缓 "娃小宗" 推广的信号。这一身份切换背后,既是两代企业家商业智慧的接力,更是食品饮料行业头部企业在股权博弈与市场压力下的战略调整。

宗馥莉与娃哈哈的羁绊早已超越 "企二代" 的标签。1987 年宗庆后创业时,5 岁的她便见证品牌萌芽,2004 年海外学成归国后,她未直接入主成熟体系,而是从娃哈哈萧山二号基地的一线车间起步,在生产线调试、品控检测等基础岗位沉淀数年。2007 年接手宏胜饮料集团后,她更是用 18 年时间完成了一场行业逆袭 —— 将这家原本的娃哈哈代工厂,打造成覆盖食源配料研发、高端装备制造、物流仓储等全链路的产业巨头,如今拥有 19 个生产基地、48 家子公司及 104 条国际一流生产线,3 家核心子公司跻身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。

此次以宏胜总裁身份重归娃哈哈业务核心,实则是宗馥莉产业布局的逻辑延续。早在 2012 年,她便带领宏胜旗下松源机械攻克技术难关,实现饮料包装模具 100% 国产化,打破外资垄断的同时将生产周期缩短 40%;2021 年投产的 "宏胜超链智造" 基地,更是以 log6 无菌生产线和数字化管理体系,成为行业智能制造标杆。这些积累让宏胜不仅承担着娃哈哈三分之一的代工产能,更在供应链稳定性上扮演着 "压舱石" 角色。一位内部人士透露,宗馥莉回归后首项工作便是联动宏胜生产中心与娃哈哈销售体系,确保年底旺季的产能供给。

MK,mk体育,mksport体育,mk体育官网入口,mk体育平台

这场 "回归" 更像是对此前品牌风波的理性纠偏。9 月因商标使用争议辞职后,宏胜曾计划推出新品牌 "娃小宗",并同步启动经销商保证金收取,但多地经销商出现抵触情绪,部分省份完成率仅 10%-20%。转机出现在 10 月中旬:一方面,跟随娃哈哈多年的核心经销商明确表态 "听小老板安排",展现出对宗馥莉团队的信任;另一方面,宏胜系高管严学峰的岗位恢复,也释放出管理团队稳定的信号。最终决策层选择暂缓新品牌,转而以宏胜总裁身份激活原有协同机制,既规避了商标使用风险,也稳定了渠道信心。

宗馥莉归位娃哈哈:以宏胜总裁身份重启品牌协同

宗馥莉的身份切换暗藏产业协同的深层考量。作为同时深耕娃哈哈与宏胜两大体系的掌舵者,她始终致力于打通产业链壁垒:2016 年在宏胜基础上推出的 KellyOne 品牌,以差异化定位覆盖年轻消费群体,与娃哈哈形成互补;2024 年推动的桶装水业务整合,更是尝试通过宏胜物流网络提升配送效率。此次回归后,这种协同效应有望进一步放大 —— 宏胜的 CNAS 认证实验室可加速娃哈哈新品研发,其覆盖全国的生产基地能优化产能布局,而娃哈哈的渠道资源则可为宏胜自有品牌提供支撑。

行业观察者指出,这场身份回归背后是传统企业转型的典型命题。宗馥莉面临的挑战清晰可见:如何在娃哈哈集团三大股东(宗馥莉、上城文旅、职工持股会)之间达成商标使用共识,如何平衡传统经销商与新消费需求,如何让宏胜的智能制造经验反哺娃哈哈升级。但她的优势同样突出:20 年行业沉淀形成的全产业链认知,宏胜与娃哈哈深度绑定的产业基础,以及此前推动 AD 钙奶 "破圈"、KellyOne 增长的成功实践。

从车间学徒到产业操盘手,宗馥莉的每一步都踩在行业变革的节点上。此次以宏胜总裁身份重归娃哈哈核心业务,既是对 "全产业链专家" 定位的践行,更是对中国品牌传承与创新的探索。正如她在推动模具国产化时所言:"真正的竞争力藏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细节里"—— 这句箴言,或许正是解读这场身份切换与品牌协同的关键密码。

文章围绕事件核心梳理了来龙去脉与产业逻辑,若你想补充具体细节,比如宏胜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案例、经销商采访实录等,我可以进一步拓展内容。

发表评论